认真践行焦裕禄精神 奋力实现贵医人梦想
——观看电影《焦裕禄》感想
学工部 赵 平
十年前,初看《焦裕禄》,事迹感人,幕幕落泪。十年后,再观《焦裕禄》,见贤思齐,自惭形秽。影片中主人公焦裕禄同志下基层、访民情、赈百姓、留人才、净盐碱、治内涝、驯风沙、抗病魔、守岗位、勤工作的幕幕事迹,感人至深,催人泪下。片中的“一物”——穿洞的藤椅,“一语”——“我是您的儿子,是毛主席派我们来看你来啦”,“一曲”——插曲《大实话》等场景概括了焦裕禄的使命和追求,他用生命最后的475天,在兰考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撰写了最美的诗篇,描绘了最美的图画。
一年两季,亲民爱民,谋事为民树形象
“心里想着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”。焦裕禄同志1962年12月升任兰考县委书记,1964年5月病逝于郑州,在兰考工作15个月时间,他时刻想着人民群众,爱护人民群众,关心人民群众,热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具体困难,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,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,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。影片中焦书记拉车,几人推车,车上装着救济粮,伴着《共产党是咱好领头》艰难前行,带着粮食和钱去看望饥饿中的乡民,推开破土房门,他把20块钱送到一位病中的老太太手中时,老太太抓住他的手问:“你是谁?”焦裕禄笑着回答:“我是人民的儿子,是毛主席派我们来看你来啦”。老太太伸出手,拉着焦裕禄的棉衣说:“感谢毛主席给我们派来了这样的好儿子!”的场景,就是对焦裕禄亲民爱民、艰苦奋斗精神的写照。
十五个月,科学求实,创业务实铸大业
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。为了改变兰考县面貌,焦裕禄同志工作实是求是,身先士卒,顶风冒雨,不顾病痛,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,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,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、战胜自然灾害的科学途径,在兰考的除“三害”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。影片中驯风沙,他带领通讯员,推着自行车,调查风沙起因,剧痛让他滑下沙丘,但他没有退缩,亲自到苗圃了解情况,部署植树防沙工程,并亲手种下一株泡桐;治内涝,他率领干部,冒雨查看地形,雨中绘制修渠施工图,亲临村委会现场,用肺腑之言激起村干部战天斗地的豪情;留人才,他抓起一把泥土,忍着病痛,跌跌撞撞跑到火车站,没有责怪,没有批评,只是交待小魏回城后不要忘记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,化验分析泥土,为改变兰考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……艰难的十五个月,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科学求实,迎难而上的公仆情怀。
四七五天,无私奉献,做人清廉是楷模
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。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,两袖清风,清正廉洁,率先垂范,不怕苦、不怕死,不为名、不为利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。影片中,他初到兰考,看到百姓的疾苦,在主要领导反对的情况下,带头取消了领导干部的特殊生活待遇,回家吃饭听说大米是吴县长送来时,立即投箸放碗;为解决干部饥饿浮肿影响工作开展问题,他主动拍板购买议价粮,上级调查时,主动承担责任,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;当老百姓心存感激送来几条家养鲤鱼时,他教导孩子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,不能不劳而获;当小儿子因为没有吃到红烧肉将窝头扔到地上时,他的心在流血,打过孩子后又用心教导;同学嘲笑他的女儿,连一件体面的棉袄都没有,他有苦不言;临终前他把唯一的手表戴在大女儿的手上……短暂475天,焦裕禄同志以无私奉献、廉洁奉公的实际行动,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。
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虽然短暂,但他把生命交给了这片热土。如今,焦裕禄同志已经离开我们50年,他的感人事迹始终教育激励着中国人民努力前行。我们教育工作者,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,一定要认真践行“亲民爱民、艰苦奋斗、科学求实、迎难而上、无私奉献”的焦裕禄精神,加强自身修养和作风建设,提升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,为学生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,为学生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,为学生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,为学生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,把学生培养成理想远大、追求卓越、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。在此,赋《辅导员颂》——
青春导航化轻狂,启迪人生解迷茫。
谈经论典勤传道,言传身教育栋梁。
蚕丝吐尽春未老,红烛无泪秋更爽。
几度春秋洒关爱,多少轮回铸辉煌。
与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共勉,激励大家为实现贵医的“中国梦”努力奋斗!